皮肤真菌可引发炎症性肠病,世界第二例艾滋病治愈案例 | 知几文献速递Vol.2
知几文献速递是一个周更栏目,分享一周内与人体微生态相关的前沿新闻。
1)皮肤真菌或可导致炎症性肠病
Malassezia Is Associated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Exacerbates Colitis in Mouse Models
Cell Host & Microbe(2019)
DOI: 10.1016/j.chom.2019.01.007
炎症性肠病(IBD)的特征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和肠道菌群免疫反应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D不仅受到共生细菌的影响,还受到共生真菌的影响。
2019年3月,《Cell Host & Microbe》上一则研究指出,一种常见于人类皮肤毛囊的共生真菌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也存在于肠道,它可能会使具有某种遗传特征(CARD9基因)的患者的肠道疾病恶化患上炎症性肠病(IBD)。
CARD9与IBD相关多态性有关,是与IBD相关性最强的遗传风险因素之一;由它编码的CARD9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抗真菌防御信号转接蛋白。马拉色菌通过CARD9可产生强烈的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先天炎症反应,并被克罗恩病患者的抗真菌抗体所识别。
这一发现揭示了肠道真菌促进克罗恩病的机制,表明针对特定的共生真菌可能是IBD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2)改善肠道微生物可改善Ⅱ型糖尿病引发的大脑损伤
The novel insight into anti-inflammatory and anxiolytic effects of psychobiotics in diabetic rats: possible lin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brain reg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DOI: 10.1007/s00394-019-01924-7
肠道微生物在Ⅱ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枢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下丘脑、海马体、前额叶皮层(PFC)和杏仁核等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受损,促使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炎性标记物IL-17、IL-1及TLR-2水平增加。
随着近年来对脑-肠轴之间双向关系的研究,能否能通过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进而来改善相关的炎症和受损神经细胞也成为研究方向之一。在2019年3月《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则证实,这一思路是可行的。
在研究人员采用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菊粉或二者混合物喂养患有Ⅱ型糖尿病的小鼠8周后,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肠道中的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同时,杏仁核中的GDNF、GFAP和TLR-2水平也会显著降低。
这一发现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降低小鼠炎症和大脑区域损伤提供了思路。
健康大鼠和糖尿病大鼠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群组成
3)新技术10分钟可检出细菌耐药性
Rapid molecular detection of macrolide resistance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9)
DOI: 10.1186/s12879-019-3762-4
2019年2月,《BMC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研究报告中,一种新型高敏感性的快速检测技术,其能帮助检测细菌是否携带有对常见两种抗生素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性的基因。这两种抗生素主要用于链球菌性喉炎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
传统的细菌耐药性诊断抗方法通常需要培养分析,耗时几天不等,而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所开发的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只需要10分钟就能检测到靶基因,快速确定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并同时监测监测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流行情况;下一步研究人员将会向FDA提交申请,批准后将在临床中被推广这项检测技术。
确定唾液链球菌、MGAS10394和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性试验
目前,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威胁全人类的健康的重大威胁。而中国是世界范围内是畜牧业养殖量最大的国家,同时这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最多的抗生素使用,加之临床上抗生素频繁使用,中国在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形势更加严峻。
4)口腔细菌或可导致结肠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by inducing Wnt/β‐catenin modulator Annexin A1
EMBO Reports (2019)
DOI: 10.15252/embr.201847638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细菌,与牙周病发病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约1/3的结肠癌也与具核梭杆菌相关,并且带有具核梭杆菌的患者往往癌症恶性程度也更严重。
2019年3月,《EMBO Reports》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具核梭杆菌会激活癌症信号通路并加速肿瘤生长。其中起关键的作用的是一种叫做膜联蛋白A1的蛋白质,这种蛋白会刺激肿瘤生长,当抑制膜联蛋白A1就可以防止具核梭杆菌结合癌细胞,实现延缓癌细胞生长的目的。
具核梭杆菌促进结肠癌机制
最后插播本周的1则重大公共卫生消息:
世界第二例「柏林病人」,艾滋或将可治愈
HIV-1 remission following CCR5Δ32/Δ32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Nature(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027-4
2019年3月,发表在《Nature》上一则论文称一名艾滋病患者在停止治疗18个月后,HIV-1症状持续缓解。该病例报告由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该报告描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国男性患者,他于2003年被诊断出感染艾滋病毒,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012年被诊断出患有晚期霍奇金淋巴瘤。
2016年,他接受了来自携带基因突变(CCR5Δ32等位基因的两个副本)的捐赠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这种基因突变可以阻止HIV受体CCR5的表达,使HIV-1病毒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在移植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依旧持续了16个月直至中断;在移植后第35个月,常规检测证实并没有发现他有感染病毒的迹象,这意味着他的病情已经缓解了18个月。
这是世界第二例在没有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情况下持续缓解的艾滋病人。世界第一例治愈在2007年,一名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病人(又称柏林病人)在接受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后,其艾滋病被治愈。区别是,柏林的患者接受了两次移植,并接受了全身辐射,而英国的患者只接受了一次移植和强度较低的化疗。
目前,全世界有近37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但只有59%的人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截至2018年3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789617例,报告死亡245498例。